服务热线
15979355515
江西日报记者 曹诚平
婺源民宿业迎来春天
春风拂过大地,油菜花铺满了“梦里老家”婺源的山岭。一栋栋隐藏在花丛中、林木间的各色民宿,又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刻。近年来,婺源县在推动旅游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中,加快推进民宿产业规模化、差异化、规范化和品牌化发展,民宿已经成为继油菜花、晒秋、赏枫之后的又一张亮丽名片,成为众多游客追求“诗和远方”的打卡胜地。
▲“梦里老家”成为许多人的“诗和远方”。摄影丨通讯员 曹加祥
古宅新生
漫步在赋春镇严田村,不时看到年代久远的古宅。“这些古宅可都是宝贝。”村党支部书记李其良笑着说。
严田村共有明清时期的古宅50余栋,其中30余栋被村集体统一收储,有的出租,有的出售。这些古宅都被修旧如旧,用来开办民宿。目前,严田村共有民宿30余家。
严田村的民宿,是婺源县民宿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。该县境内古村、古树、古宅遍布乡野,据统计,1949年前的古宅有4000余栋,是全国最大的古村落群之一。
怎样让古宅“活”起来,变资源为资本?2011年起,婺源县本着“高端民宿做优、中端民宿做强、低端民宿做精”的思路,采取“试点先行、以点带面、全面铺开”的方式,大力发展民宿产业。当年,婺源县引进外地资本,开发了首家古宅民宿九思堂。至今,全县精品民宿已达600余家,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古宅民宿有100余家,百栋以上的民宿集群有两处。
▲摄影丨王国红
外面,远山近水,生机勃发;里面,文友相聚,交谈甚欢。在沱川乡篁村的晚闻堂里,民宿业主余晓群正在和各方客人一起挥毫泼墨。余晓群以前在外从事雕刻、书画创作等,2016年回到家乡,投资300万元打造了以书画雕刻为主题的民宿晚闻堂。
婺源县在布局民宿产业时,十分注重“一宿一品”,通过丰富内涵、植入业态等方式,将歙砚、徽墨、茶艺、民俗等文化元素融入民宿,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民宿类型,涌现出了以将军府为代表的茶艺文化民宿、以熹园心宿为代表的歙砚文化民宿、以继志堂为代表的徽墨文化民宿、以流苏小筑为代表的田园生活型民宿、以土墙部落为代表的乡间野趣型民宿、以水岸边为代表的现代时尚型民宿、以厚塘庄园为代表的休闲度假型民宿等。
民宿产业的蓬勃发展,既给婺源旅游业注入了鲜活力量,又妥善解决了古建筑年久失修、濒临倒塌的问题,有效保护了婺源传统建筑文化。
筑巢引凤
为了进一步促进民宿产业发展,去年11月,婺源县出台促进民宿产业发展实施意见,提出在全县建设一批有故事、有体验、有乡愁的“五品”(品韵、品相、品质、品味、品牌)休闲乡村民宿,到2025年,全县规模化、标准化、“四证”齐全、规范经营的休闲乡村民宿达1000家左右,中高端民宿达200家以上。对获评省级三星级、四星级、五星级的休闲乡村民宿,分别按照20万元、40万元、60万元的标准,对其进行周边环境整治、基础设施建设等提升改造;县财政再一次性分别奖励2万元、5万元、8万元。
为了筑巢引凤,婺源县在秀美乡村建设和涉农资金项目安排上,优先打造民宿发展集聚村,着力改善村庄道路、景区公厕、停车场、污水处理等硬件设施,先后打造了影视村虹关村、摄影村漳村、进士村严田村等一批不收门票的景点,为后续民宿产业集聚提供了平台,拓展了空间。
办证问题一直困扰着民宿尤其是古宅民宿行业的发展。婺源县在我省率先推行民宿规范经营许可证制度,创新出台《民宿(农家乐)特种行业许可实施办法》,将民宿经营纳入正规军行列,使民宿产业真正实现有证经营、规范管理。
同时,婺源县通过制定出台和落实支持民宿产业发展的各项配套政策,破解了民宿土地性质转换难、消防安全保障不到位等瓶颈问题。
富民兴业
春光灿烂,游客纷至沓来。这些天,江湾镇篁岭新村的篁岭名墅天天客满,民宿业主曹松钦忙着招呼客人。该民宿有18个房间,旅游高峰时一房难求。民宿自2017年营业以来,每年纯收入超过20万元。
生态美,百姓富。在婺源县,像曹松钦一样开办民宿走上富裕路的还有很多。该县民宿大多是租用或购买古宅、旧厂房、空闲房经营,用工以当地村民为主,带动村民增收致富。
民宿产业的快速发展,不仅吸引了大批外地有情怀的成功人士前来投资兴业,还吸引了大批本土乡贤返乡创业,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。在严田村,近年来返乡创业、从事民宿等旅游开发的村民有60余人。在他们的带动下,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。
婺源民宿业正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。2019年,到婺源县参观体验民宿的游客超过100万人次,人均停留2.5天,日均消费1300元,实现综合收入13亿元,间接带动就业2万余人。婺源民宿产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,成为外地游客了解婺源文化的窗口和推动文旅融合、乡村振兴的平台。
“梦里老家”创新业
三月里的小雨,淅淅沥沥,将青石板铺成的路面洗刷得干干净净。穿过幽深的雨巷,一栋古宅出现在面前。长满青苔的墙根、斑驳陆离的墙体,写满了古宅的沧桑岁月。
这是婺源县沱川乡篁村一栋有着500余年历史的古宅,如今,它已经被打造成一栋高端民宿。大多数时间,民宿业主余红雨都喜欢待在古宅的楼上,焚一支香,或静坐,或品茶,或读书,或抚琴。客人们也喜欢在缓缓流淌的时光中,静听古宅的故事。
1998年,余红雨从师范学校毕业后,分配到家乡沱川乡教书。那个时候,婺源旅游业还没有发展起来,沱川乡这个偏远山乡更是难得有游客来。两年之后,不甘寂寞的余红雨辞去工作,去往广州打拼。商海闯荡十几年后,2015年她又回到了家乡。“走过太多的地方,还是‘梦里老家’好。”余红雨感慨地说。
余红雨把目光瞄准了民宿。回乡之前,她整整做了3年的准备。“有一次,我到一个地方旅游,偶然发现居然可以把古宅打造得那么有韵味、有故事,而我家就有一栋古宅,这不正好旧物利用吗?”
当久别家乡的余红雨来到自家古宅前面时,她倒吸了一口凉气:这栋500余年的古宅早已破败不堪,屋架倾斜,部分墙体倒塌。
这样的房子,还有利用价值吗?有人告诉她,只要古宅的基础还在,古宅的灵魂就在,就可以让它重新焕发生机。
经过两年半的精心打造,古宅修旧如旧,重现古徽州大宅院的典雅与书香。2017年初,余红雨的民宿半乡居正式开业。
民宿,光有“宿”还不够,关键还得有“民”味。余红雨在“民”字上下足了功夫。她从村民手中流转100亩田地,建起了半乡居农场,种植水稻、皇菊、蔬菜等。客人每年只需预付1.5万元,就可以认种1亩田地,并获得一定数量产自田地里的绿色有机农产品。余红雨的半乡居民宿加上田地认种收入,每年营业额在200万元左右,纯利润约100万元。
余红雨从每亩田地的收益中提取1000元,成立半乡居公益基金,用于救急、济困、助学。目前,该公益基金余额已有10万余元。“钱不多,算是我回馈乡亲们的一份心意吧!”余红雨说。
余红雨告诉记者,篁村的古宅很多,大部分还没有开发。她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发展民宿产业,让篁村的古宅焕发生机,让更多村民富裕起来。
让民宿讲好婺源故事
在婺源县采访民宿,记者印象最深刻的是,几乎每一名民宿业主身上都有故事,几乎每一栋民宿背后也有故事。
近十年来,婺源民宿产业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,重要原因之一,就是得益于其根植于婺源这片有故事的文化沃土之上。
作为中国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,婺源古村落生态景观始终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,人们在生存中不断适应、改造和融入环境,古村落成为人们重要的情感基础,也成为人们在自然生态中谋求最佳居住空间和理想模式的载体。
在文化加持下,婺源特色民宿变得有场景、有故事、有内涵、有情怀,这是婺源民宿与其他很多地方民宿最大的不同。行走在婺源的村落,不经意间,总能看到某一栋古宅民宿里,主人和客人或静坐品茶,或慵懒阅读,或触摸高墙厚土,或沐浴清风明月,仔细倾听古宅背后厚重的故事。许多游客也正是因为爱上了某一处民宿而爱上了婺源,一年数次来到婺源,让自己也成为民宿故事的一部分。
田园村落、耕读生活……民宿是一个有故事、有心灵触动的业态。正是基于这一理念,婺源县在发展民宿产业中,始终本着尊重自然、尊重生态、尊重原貌、尊重本土文化的原则,牢固树立和深入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充分考虑当地生态条件和自然环境承载能力,坚持保护优先、合理利用,通过科学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、生态效益相互促进、共同提升,将更多的“美丽资源”转化为“美丽经济”,让民宿真正成为旅游者心目中的“诗和远方”。
婺源的故事,就是生态的故事、文化的故事。婺源县在发展民宿产业过程中,坚持将“有故事、有体验、有乡愁”作为设计蓝本,挖掘民宿潜在的文化特质和精神价值,让民宿拥有更持久的生命力和更强的吸引力,从而更好地讲述婺源故事。